依托林业资源,助力脱贫攻坚 | ||||
| ||||
扶贫单位:威海市林业局 扶贫对象:需要进行绿化提档、退耕还林还果、荒山绿化、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等工作的贫困村。结对子帮扶村文登区文登营镇榛子崖村,该村是省定贫困村,173户村民中有75户贫困户。 扶贫思路:重点利用自身林业优势,落实林业扶贫专项方案,开展专项产业扶贫。 扶贫内容:1.对结对子帮扶村2处水库进行清淤扩容,资助2名贫困学生; 2.完成71个村庄的绿化提档工作,退耕还林还果2995亩,荒山造林360亩, 核查生态补偿资金落实情况; 3.提供54个护林员岗位安排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就业,目前已安排37人; 4.扶持贫困村发展绿化苗木基地,发展核桃、碧根果等经济林基地,并提供技 术指导。 ![]() 贫困户成为护林员,年稳定增收近万元
今年3月份开始,高区初村镇小馆村村民姜守海有了一份新的工作,成为一名森林防火护林员,他没想到自己会在54岁的年龄实现再就业,每年能稳定增加近1万元的收入。
姜守海的工作是由我市林业部门提供的精准扶贫公益性岗位,这是市林业局林业扶贫专项方案内容之一,除此之外,他们扶持贫困村进行特色产业栽培、村庄生态建设,全力推进涉林精准扶贫项目。 ![]() 面向贫困户招收护林员,54岁村民实现再就业 11月30日,迎着初冬的寒风,高区初村镇小馆村护林员姜守海像往常一样,穿上厚衣服,往小馆村西北山上走去,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 “今天是我们小组的值班日,必须得到山上看着,时刻谨防火情。”54岁的姜守海从今年3月份起成为村里唯一的护林员,与周边村庄的护林员一起看护山林,平时的工作就是巡护小馆村附近的山林,及时发现并制止火情、制止破坏山林资源等行为。 在此前一天的晚上9点,姜守海接到通知,小馆村西南山上出现了火情,正准备睡觉的他立马一路小跑到西南山上,帮助灭火,期间不慎摔伤了左脚腕和腰部,但是他和同事们一起第一时间控制了火情,并没有造成大面积的山林损失。 日夜守护、随叫随到,这份工作虽然艰辛,但是自从今年3月份获得这份工作后,姜守海就一直兢兢业业。 姜守海所的小馆村是省定贫困村,姜守海一家是村里52户贫困户之一。在获得这个工作前,夫妻俩捯饬着家里的几亩地,附近村庄有集市时,他就和妻子赶集摆摊买鞋,每个月有几百元的收入,并不像现在这样稳定。“现在一个月有1000元的稳定工资,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 除姜守海外,还有36名贫困人员在我市林业系统提供的护林员、护林协管员和森林消防队员岗位上实现了就业。 据了解,我市林业部门将根据自身优势,按照“扶贫项目一定要让群众参与进去”的原则,会继续为脱贫意识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
碧根果种进山坡地,特色产业帮助农民增收
小馆村同时也是威海市重点扶持贫困村,土地以山地为主,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玉米、花生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扭转贫困局面,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最重要的是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把产业扶贫作为首要任务。为了提高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今年以来,在高区管委、初村镇政府的支持下,我市林业部门因地制宜在小馆村开展碧根果种植。 11月30日上午,我们跟随小馆村村民潘玉芝来到位于村南头山坡地里,今年6月份,她在这里种下了碧根果。 “碧根果树种在地两边,地中间还可以套种玉米、花生等其他作物。”66岁的潘玉芝说,她没见过碧根果到底长什么样,但是树苗是免费的、还有林业部门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她就种植了约3亩地。 其实,种植碧根果并不是盲目之举,高区农经处林业科工作人员宁涛介绍,他们多次到高区双岛街道卧龙村核桃园进行考察论证,因为那里有碧根果丰产种植的经验,又进行了土质检测报告,本地具有种植碧根果的条件。 “一亩地可以种30棵碧根果,盛果期每棵树保守产量为20斤,一斤售价为30元,一亩地一年收入就达1.8万元。碧根果结果期可达六七十年,管理简单,每年只需打几次药就行,不用花费专门的人力。”宁涛介绍,林业部门还会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为碧根果的生长发展保驾护航。 除了发展碧根果的特色产业种植外,我市林业部门还扶持12个贫困村共发展绿化苗圃12处,面积1510亩,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 ![]()
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稳定增加村集体收入
在利用自身优势做好专项扶贫工作同时,市林业局也有自己的结对子帮扶村——位于文登区文登营镇的榛子崖村,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共有143户村民,其中75户是贫困户,是省定贫困村,村集体对外出租部分土地每年有3000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收入。 按照我省要求,省定贫困村每年的资金投入不少于30万元,如何利用好这笔扶贫资金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则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后,文登营镇政府发现村里暂时没有发展产业的基础,于是将这笔钱投入到三友集团侯家庵生态农业观光园里,作为入股方,村里每年能获得至少3万元的分红。”市林业局派驻榛子崖村第一书记许修科介绍,这样能够增加村里的收入,也能降低风险。 尽管如此,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在村里开辟产业发展之路的想法。 今年7月份,市林业局协调6万余元资金,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对榛子崖村2个水库进行了清淤扩建,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 “新扩建的农田灌溉方塘蓄水量比往年同期增加10倍以上,满足了全村及周边地区的农田灌溉需求。”许修科说,除灌溉外,还可以利用水库水面进行养殖,所以多方商量后,他们打算利用水库对外招商,发展养殖等产业,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 ![]() 【第一书记说】发展产业才能真正助力脱贫 村里贫困户有很多,但是一户一户的‘输血式’帮扶只能解得了一时之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他们在产业里实现自主就业才是长久之计。 ——市林业局派驻榛子崖村第一书记许修科 许修科,是市林业局派驻榛子崖村的第一书记,从2015年3月份起到村任职。 55岁的许修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于村里的生活并不陌生。“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人际交往,我都能适应,但是‘第一书记’的身份又让我多了一份责任。”许修科说,在选派之初入户走访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部分村民由于家庭原因和身体原因等导致贫困,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脱贫意愿,如何帮一帮他们成为许修科的心头事。 45岁的村民黄建芹一家生活很不容易。10年前,丈夫邓海山在骑摩托车出外办事时发生车祸,失去了劳动能力,这10年来,黄建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既要照顾老人和丈夫,还得为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操心。许修科得知后,从市林业局协调了4000元助学金,为这个家庭雪中送炭。 “村里贫困户有很多,但是这样一户一户的‘输血式’帮扶只能解得了一时之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他们在产业里实现自主就业才是长久之计。”许修科说,除了利用水库对外招商的想法外,他还和村里商量准备建立合作社,引导村民一起致富。 许修科与榛子崖村村主任邓景光等人商量后,打算成立润榛林果休闲农业合作社,种植榛子树,一方面可以将榛子果、榛子木材对外出售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榛子崖村真正名副其实,为发展生态观光游打下基础,也能让村民实现就业。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