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19-05-20  16:10 访问次数:信息来源: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号:[ ]


一是扎实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围绕年度卫片执法检查,严格执法标准,严查违法用地,做好查处整改,维护良好的用地秩序。要提前筹划“按季度开展卫片执法”“省级自然资源督察”相关工作,做好政策变化的准备,争取工作主动。要突出抓好“大棚房”整改工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厅、市委、市政府要求,深刻汲取秦岭事件教训,加强实查暗访,积极推进整改,按时保质完成“大棚房”整治任务。要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调整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要创新耕地保护形式与机制,落实层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加强监督考核,按上级部署探索实施耕地保护激励政策,提高耕地保护工作成效。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加快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按照市政府通过的《威海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8-2025年)》和《威海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全市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加快推进环翠区里口山、经区大岚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为全市长期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作积累经验、打造样板。

二是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本次机构改革,赋予我们全面的空间规划管理职责,为建立统一、协调、权威的“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创造了条件。今年,我们要立足“全域威海观”, 编制市域一体空间统筹规划,统筹全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完成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方案、总规纲要成果和各专项规划、专题研究,推动市域空间一体化布局、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城乡均衡一体化提升、陆海并重一体化统筹、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要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多规合一”。要明确“山海林田湖草”等需要保护的内容,将自然元素融入城镇空间布局,明确各类自然资源单一属性、主导用途,为自然资源确权提供技术基础;要科学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加强对可建设空间的管控,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处理好自然环境和人工建设的关系,防止城市蔓延式增长;要建立市域一体的空间规划管理平台,提高对城市发展和资源要素的管控能力,提升管理效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进一步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在全省率先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市县联动同步编制,积极争取试点。

三是持续优化建设用地管理。合理安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科学分配年度计划指标,统筹全市项目用地保障。要坚持有保有压的用地思路,“分配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优先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双招双引、精致城市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保障重点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园区、民生、农业“新六产”项目的用地需求等。要积极引导各区市、开发区做好用地计划争取工作,将更多的优势项目争取到省级立项、列入省级重点,争取省级用地全额保障。据了解,今年的重点项目省里将实行动态管理,年中可能要增加和调整,希望各区市局与当地积极沟通协调,做好汇报对接,争取省厅支持。要做好补充耕地指标的市级统筹和管理,创新方式促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要继续探索试行“人地挂钩”政策,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多途径优化用地布局、拓展用地空间。要做好工业用地审批权限下放,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供地制度,支持土地复合利用和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赋权于地方,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四是全面服务“精致城市”建设。把“精致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战略,使我市城市规划建设再上新台阶,真正实现由“好”到“精”的飞跃。在“大山海,小珠链”风貌空间格局基础上,结合“多规合一”工作,通过城市设计、控规精细化管理与三维城市模型,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精准管控。要加快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根据不同地块分类,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导则,引导分区城市空间构建。依托城市设计智能化,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分析技术,梳理产业体系与企业分布,建立更精确的判别体系,识别职住空间,激活全季、全龄、全地区人群活力,搭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组织模式,营造滨海多湾带状特色的公共空间。要进一步探索科学的控规编制方法,科学制定控规指标。要以城市设计全覆盖为基础,重新审视和科学研判每一个地块的属性和建设指标,做到“制定有依据、监管有抓手”。要增加用地规划的弹性控制,增强土地定性的兼容性,如工业用地可兼容部分仓储、生产服务、办公、生活服务设施等。要加强城市设计引导。明确城市设计在控规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城市设计与控规的整合,提高对城市综合环境品质的把控,促进城市设计法定化。

要围绕“精致城市”建设,挖掘城市精深文化。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协调相关部门,除继续做好召文台和刘公岛西摩尔商业街2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外,对中心城区的栖霞街地块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探索修复和展示其历史风貌的措施,通过多种形式赋予其新的活力。要积极规划传承乡土文化,进一步保护好海草房等胶东特色民居,通过分析提炼传统胶东民居等建筑元素,在城市建筑中加以运用,更好地展现城市历史文化。要深入挖掘渔耕文化内涵,在双岛湾、小石岛、山东村、金线顶、悦海公园等沿海传统渔港区域,规划建设渔耕文化公园、建筑物和构筑物,保留城市“耕海牧渔”的历史文化记忆,更好传承和展现城市特色。

五是切实维护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结合“国土三调”成果,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计制度,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清单,研究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评价考核体系,探索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积极研究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按照部、厅部署,探索推进土地、水、矿产、草原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积极争取地方试点,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研究制定支持和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政策,促进设施农业规范有序发展。进一步规范土地征收管理,做好征地信息公开,完善征地报批与补偿落实流程,全面落实项目征地预存款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切身利益。

六是着力提高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继续着力于促进自然资源节约利用,积极参与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工作,控制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农村居民点等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矿山企业数量,提高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提高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占比,提高矿山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水平,加快构建自然资源更加节约集约开发利用的制度体系。要加快城镇存量用地盘活利用。严格落实增存挂钩制度,继续加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实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更新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意见,确保完成2019年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目标任务。化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健全完善矿产资源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深入推进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实施矿产地储备工程,全面提高科技管矿水平。要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管控措施,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价制度,构建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快制定发布辖区内相关矿种矿业权市场基准价,加快市级地热开发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强地热资源和山石资源开发监督管理要继续加大地质勘查和找矿力度。深入推进找矿突破行动,引导社会资金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激活探矿权市场,实现矿产勘查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七是全面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要突出抓好不动产统一登记效能提升。要继续优化管理流程,在推广不动产统一登记“1113”服务新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引入科学先进的管理体系,完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和应用系统。要加强对各区市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规范和指导,将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办理、最多跑一次、智能预约分流等成功经验推广到各区市。要做好全市不动产登记业务的衔接和数据交互,积极探索全域不动产统一登记同城同办新方式、新途径,不断拓展互联互通,实现“资料及时共享、流程规范统一、系统有效对接、运转科学高效”的目标。

要以便民、高效、科学、规范为出发点,全面整合原来分散的行政审批事项与流程,实现行政审批的流程再造。要以省厅提出的深化“三提一转”为抓手,摒弃狭隘主义,站在全局高度考虑问题、设计机制、推动工作,提倡“登高思远、争创一流”,提倡“马上就办、提前办好”,提倡“化繁为简、善解难题”,实现行政效能的全面提升。

八是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快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在坚持国家立场,实事求是把情况查清、把问题查准、把数据查实的基础上,立足威海实际,通过掌握全新的国土调查数据,适时调整卫片执法、基本农田划定、规划调整等相关工作,确保既良性契合当前,又衔接长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有效衔接各类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形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把握时间节点,加快节奏,积极推进,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完成调查任务,形成一流的调查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要全面加强地理信息基础建设。建立三维数据平台系统,运用大倾斜角航空摄影技术手段,在获得360°实景影像的基础上,并同时获取DEM、DOM等矢量化数据,推动建立覆盖中心城区的三维实景城市模型平台。要加快大地坐标系转换、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更新等项目建设,实现基础测绘事业的持续赶超。要突出做好各领域规划信息、地理信息、测绘信息的融合建设,推行标准化管理;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改进各项管理方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要扎实开展城市地理国情监测试点,推动形成纵向联动、分工协作的地理国情监测与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建设与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